H.G.威爾斯的貢獻
參見: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如果說凡爾納開啟了科幻小說的大門,那麼英國人威爾斯則長驅直入、開疆拓土,指出了後世科幻作家可以繼續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紀科幻小說中幾大主流話題,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等,都是威爾斯所開創的。
1894年和1895年間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了「時間旅行」的概念。這不僅要求在科學上論證「第四維」——時間的存在,威爾斯更在小說中描寫了地球毀滅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時代」。威爾斯在這部開創性的小說開頭,竟進行了大篇幅的科學哲理討論,為的是幫助讀者克服不可能心理」。這種「如果某種科學技術得以實現,那麼未來將……」的開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範例。[來源請求]
1898年的《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對外星人(小說中是醜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徵進行了直接描寫,這也成了後來20世紀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一大特徵。威爾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識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可能的文明衝突:星際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個何其廣闊的「空間」,從此在科幻小說史上,人類和外星人之間一直烽火不斷。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譯:月球上最早的人類),大膽幻想人類靠一種「可以隔斷萬有引力的物質」登上了月球。威爾斯的月球不是荒涼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個地球。月球人的社會接近螞蟻的制度,擁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縮,腦袋卻膨脹巨大——這種形象雖然有所改變,但「大腦袋」成了科幻小說中歷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來源請求]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著的《世界大戰》插畫(1906年)
《當睡者醒來時》首次發表於1899年,威爾斯在修改後於1910年再版。異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後醒來,發現未來世界的大都市比過去的時代更為糟糕。他在小說前言中寫道:「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資本主義勝利的惡夢。」造成人類社會的未來變得更加邪惡、墮落的制度原因替代了技術因素,「人禍」成了科幻小說的主題。威爾斯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三大反烏托邦作品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即俄羅斯(蘇聯)作家葉夫根尼·扎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也延續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賽博朋克作品,如神經漫遊者、一級玩家、創:光速戰記。
威爾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正如《睡者》一書前言中所寫,他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始終持有「資本主義必將導致災難」的政見。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重要的社會思想家之一,對社會制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從這種意義上說,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也是一種「哲理小說」,他的作品總是通過幻想中的社會,來影射當時的社會和政治。作品整體上充滿了對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照。這切中了科幻小說的核心精神:「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而非止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儘管在形式上難以區別。
因此,也有評論家將1895年(《時間機器》的出版)認定為「科幻小說誕生元年」。但沒有爭論的是,這位跨世紀的作家是對20世紀科幻小說影響最大的人物。
在小說技巧上,威爾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說」和「哲學思辨」之間建立了聯繫。引人入勝的情節激起了普通大眾強烈的閱讀慾望,但這又無損於威爾斯在小說整體上閃爍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