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動物泛指全部或部分生命周期完全在水體中度過的動物,與可以離開水體生存的陸生動物和半水生動物相對應[1][2]。許多陸生和半水生動物的幼體形態也是完全水生的,直到成體完成變態後才會脫離水生,但最終會回到水中產卵繁殖,如蛙類、蚊、蜉蝣、蜻蜓與豆娘、石蛾等。
水生動物的四大生態位類群:浮水(neuston)、浮游(plankton)、自游(nekton)和底棲(benthos)
水生動物通常會直接從水中獲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來滿足自身的新陳代謝,氣體交換會用叫做鰓的特殊呼吸器官或通過皮膚呼吸來完成。一些囊舌類軟體動物(如綠葉海天牛)甚至因為與黃藻演化出了內共生關係,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滿足自身的氧氣和營養需求。然而一些水生動物(如海洋爬行動物、海洋哺乳動物和一些水生昆蟲)其實是因陸生祖先重新適應水生環境演化而來的,雖然趨同演化出了與其它水生動物相似的體態和行為,但仍如陸生動物一樣必須依賴肺呼吸空氣,在水中生活時其實處於屏氣狀態。
因其對水體棲息地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的依賴性,水生動物在世界各地也處於一個較為脆弱的狀態,極易受到水污染、填水造地、入侵物種以及無節制的漁業活動(比如過度捕撈、使用拖網、炸魚、電魚、毒魚等破壞性作業)造成的種群損失和環境退化的衝擊。所以於各地政府通常有相關的環境保護與漁業管理法例保護和監管與執法方面的安排,許多地區也有各種致力於生態恢復(特別是恢復濕地)的官方和民間努力。
目次
1 描述
2 呼吸空氣的水生動物
3 參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