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很多孩子磨蹭的背后,是“情绪卡住了”。

比如:怕写不好、怕被批评、觉得这件事无聊透顶、压力大得不想面对……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堆在心里没地方释放,孩子的大脑,就容易“卡壳”。

于是,为了逃避这件事带来的情绪负担,他就一拖再拖,能不碰就不碰。

②自控力还没发育好

我们总以为,孩子只要“用点心”,就能改掉磨蹭的毛病。但真相是,他可能还没有这“本事”。

因为掌管专注力、自控力、计划力的大脑区域——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才真正成熟。

当孩子才几岁、十来岁时,他的自控能力,没还没有那么强,所以会出现拖延的情况。

③没时间感,容易节奏乱

小孩的大脑,对“时间”没有很清楚的概念。

他分不清“十分钟”和“一小时”到底有多大区别,对“快一点”“马上”这种词,更是没有实际感受。

没有时间感,自然也就谈不上节奏感,也没办法合理安排任务。

于是,你看他一拖再拖,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不知道“该什么时候动,动多快”。

④催多了,孩子反而故意慢下来

我们还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你越是催他“快点”,他越慢吞吞;

你在旁边盯着,他偏偏发呆、玩橡皮擦、去厕所……各种理由轮着来。

这倒不是孩子真的“闲得发慌”,而是,他在对抗你。

从三四岁起,孩子就开始有了“我想自己决定”的意识。

这种小小的自主感,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如果我们太过掌控、催促、安排一切,孩子就容易进入逆反状态。

你催得越紧,他就越烦。

所以,你看到的“拖延”,有时候就是他的“被动反抗”。

二:怎么帮孩子告别拖延?

想要帮孩子告别拖延,这4个方法,我们可以试试。

①拆任务 + 限时间

任务一大,孩子就发懵。他根本不知道从哪开始,于是干脆不开始。

比如“写一篇作文”,对大人来说是一次任务;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可以把任务拆小一点,再设个时间限制,比如:

想标题:5分钟

列提纲:10分钟

写开头一段:15分钟

再配一个计时器,像游戏里的“倒计时”,让大脑有紧迫感。一到时间,他自然知道要收心、行动。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可以打个勾、贴个小贴纸,这种“我完成了”的成就感,会刺激大脑奖赏系统,让他更愿意继续做下去。

②让事情变得好玩一点

我们越板着脸说“快点写作业”,孩子就越抗拒。他的大脑默认这是一件“无聊+有压力”的事,自然越拖越久。

但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比如说:

“来,我们比赛谁先把书包整理好,赢的人晚上可以选一道菜。”

孩子立刻就来了劲。

小孩的大脑天生喜欢玩,你让事情变得有趣一点,他就容易投入。

③提前预告 + 给选择权

很多孩子的“慢”,不是因为任务难,而是他不想被打断。

你想啊,他正玩得开心,你突然说“快去洗澡”,他的身体可能过去了,但心还停在玩具上。自然拖拉、应付。

我们换个方式说:“你再玩10分钟就洗澡,你想自己找衣服,还是我帮你找?”

孩子会觉得“我有决定权”,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安排。

④慢不是问题,关键是有没有专注

我们总想让孩子快点,其实有时候,“慢”恰恰说明他在认真。

写一个字写半天、画画一个细节重复改、看书喜欢边读边想……

这些“慢”背后藏着专注、观察、沉浸,是很珍贵的能力。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一味催他加速,而是帮他在“慢”中建立对时间的感知。

比如:“你这页题花了20分钟,我们下一页试试能不能控制在15分钟?”

这能让他意识到时间的流动。久而久之,他会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感。

我们别急着纠正孩子的“慢”,先理解他的“为什么慢”。

很多时候,只要方法对了,孩子的节奏自然会跟上来。

到那时候,你会发现,他不是不会快,而是终于在“自己的节奏里”,稳稳地走了起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88 世界杯名额_世界杯结果 - tylz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