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迁。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差异之悬殊会引起大家的惊诧;同时由于中国历史传统的绵延不绝,历代社会生活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共通之普遍也会引起人们的惊异。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是商务印书馆适应社会文化需要的新举措,也是进行学术领域开拓的新尝试。
本丛书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古代社会生活,反映古代社会的面貌,展现古人的处世方法和生活理念。
1.《中国古代的隐士》
针对古代隐士这一文化现象
对隐士的由来、类型、养生等进行全面探讨
揭示“隐士”产生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隐士的居住环境
“其一是穷居野处,生活得如同野人;或者虽然有家,但其家境非常贫寒,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前一类例如《晋书》所写的孙登,他是汲郡共县人,魏晋之交的著名隐士。他光杆一条,在郡城北面的山里挖了个窟窿,住在里面;冷了弄些草编编,披在身上,这就算是衣服了。……
其二是环境清幽,衣食无虑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庭中间,既没有官场里的钩心斗角,又没有那些惹人心烦的杂务,可以逍遥散荡地修身养性,也可以从事一些学术研究,或是创作诗文,等等。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陶渊明。……”
隐士的家室亲情
“第一种是离群索居,脱离人世,不娶妻,光棍一条地孤居野处,或是四海周游,例如皇甫谧《高士传》里的林类就是这样的。林类是春秋末期人,年近百岁,已经是夏天了,身上穿着一件破皮袄,在人家收割过的麦田里拾麦穗,一面拾,一面高兴地唱歌。这时,正好孔子带着弟子们路过,很奇怪,打发子贡过去询问。子贡过去说:‘你小时候懒惰,长大了还不努力,现在老得快死了,连个老婆孩子都没有,穷到这个地步,亏你还有心思唱歌!林类说:‘别人什么都有,可是越有就越不知足;我正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所以我才格外轻松愉快。也正因为我是像你说的那样“小时候懒惰,长大了还不努力,直到现在连个老婆孩子都没有”,所以我才活了这么大的岁数。你说我为什么不乐呢?’……
第二种是与妻子志同道合,偕妻子一同逃隐。这种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春秋时代的老莱子。据皇甫谧《高士传》,楚王亲自登门请老莱子去当宰相,老莱子答应了。楚王走后,老莱子的妻子对老莱子说:‘可以拿酒肉喂你的,也就可以拿棍子打你;可以用官爵封你的,也就可以用刀子杀你。你愿去你自己去,我是不能跟着你去受别人辖制的。’老莱子接受了妻子的意见,夫妻双双遂不知搬到哪里去了。……”
——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
2.《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组织30家媒体评选的
2014年度“大众最喜爱的50种图书”
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作品
包含中国古代士人读书生活、住与行等方面
分析中国古代士人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化
荐 语
从读书生活、住与行、衣与食、聚会结社等方面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组成结构及其分化,阐述了古代士人与仕途密不可分的联系。
摘 录
Q:“士人”是指哪些人?
A:“构成中国古代士人的主体是在各类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类举子,如生监、秀才、举人等;还有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人,如教师、作家等。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官员是儒生出身,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在社会上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国家官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社会文化的继承者,他们既能研读经史,又能参与国家管理,还能有出色的诗赋文章传世。一般认为,儒者、文官、诗人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典型品格。”
Q:儒家的理想人格和道家的理想人格有什么区别?
A:“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儒家文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实质上是一种政治人格,君子的道德表现越完美,其政治表现就越完善,依君子人格所塑造的人均为典型的忠臣顺民。……道家与儒家明显不同,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即主张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自然,说明人。其所追求的是顺应自然的自由,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教。”
——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
3.《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作品
阐述古代宗族阶段变化之特点
追根溯源,探究中国人的宗族思想渊源
荐 语
从殷周到现代,宗族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化:先秦典型宗族制,秦唐间世族、士族宗族制,宋元间大官僚宗族制,明清绅衿富人宗族制,近现代宗族变异时代。宗族制变化的特点是逐渐削弱、民众化,政治功能减弱、社会功能转强。在本书中,作者对宗族发展变化的前四个阶段进一步说明,并论述了祠堂的祭祖、教化,族人的经济、政治生活,宗族的谱牒编纂。
摘 录
宗约对族人思想行为的规范
“宗族对族人的诫约,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国家、宗族、家庭、亲友的态度,职业、婚姻、信仰的选择,社交和娱乐生活等。如以下:
孝父母、睦宗族规条。
对夫妻关系的规范。
对族人职业的规约。
对族人丧葬的规条。
禁止告官的规约。
族人生活方式的规条。
关于族人社交的规矩。
对族人的惩罚条例。”
孝父母、睦宗族规条。
对夫妻关系的规范。
对族人职业的规约。
对族人丧葬的规条。
禁止告官的规约。
族人生活方式的规条。
关于族人社交的规矩。
宗族对婚姻关系的规定
“明朝人冯从吾族谱分五篇,第四篇是《外传》,仿效正史外戚传,给外家作传记。宗族给外家作传的并不多见,冯氏谱有点特别,但人们对宗族与婚姻关系的重视也由此透露出来。宗族祠规对此也多有涉及,主要内容有三方面:
(甲)定亲要取得宗族同意,即男女议亲,家长先向房长、族长禀报,同意后才能确定,所谓‘男子订婚,女子许字,必谋于尊长,既决则告庙’。尊长同意与否,要看对方门第、家风,凡是贱民之家,绝对不许联姻;
(乙)结亲要有拜祠堂的仪式,是为‘三月(日)庙见’;
(丙)禁止同姓婚媾。”
——冯尔康《中国古代的宗族与祠堂》
4.《中国古代的家教》
古人如何训子?
中国的“家教”指什么?由何而来?
本书考察大量典籍资料,一一作出解答
反思古代家教,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荐 语
本书考察了古代家教的内容与方法、家教与社会的关系,试图以简练的笔法、典型的事例,并配以历史的图像,概括地展现古代家教活动丰富内涵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
摘 录
“在氏族教育中,母亲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位教师,氏族中有经验的老年人承担着对年轻一代的主要教育责任。陕西西安半坡村的氏族社会遗址中央有一座长方形的大房子,据研究者推测,这既是老年人与未成年人居住的地方,也是老年人对年轻一代施行教育及兼作公共会议的场所。……
随着婚姻形态的进化,社会由‘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亲家族阶段发展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天下为家’的父权家长制阶段,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也就有了通常我们所说含义的家教了,父家长担当起对子女进行教育的主要责任。”
——阎爱民《中国古代的家教》
5.《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白居易《无名税》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古人交多少税?哪个朝代的税收最轻、最重?
古人要服多少种徭役?
徭役与税收如何影响王朝发展?
哪些王朝曾因横征暴敛消失于历史长河?
本书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
勾勒古代赋役制度的源流
为你还原一副真实的古代底层人民生活图景
荐 语
本书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源流及其由人头税向资产税演变的历史趋势;阐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丁、资产、社会等级、职业区分与纳税应役的具体关联;审视田赋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税种,其征纳、减免等税务活动及其所映射的各种社会场景;揭示古代吏治、乡里组织对平民百姓纳税应役的影响;论述古代王朝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或者施行苛税重役对民生、经济和社会治乱带来的不同后果。
摘 录
Q:“税、赋、役”是同一回事吗?
A:“我们今天所说的‘役’指兵役或劳役,所说的‘赋税’二字则是同义反复,是对税收的泛称,并非特指某项税种。可是,在汉代以前,‘赋’和‘税’仍是内容不同的两种税收项目;而直到清代前期‘摊丁入地’之后,税、赋、役三者才最终完成其漫长的合、分、合的演变过程。”
Q:税、赋、役分别指什么?
A:“最早的税字见于《春秋》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即按亩征收实物税。也就是说,这里的‘税’是以田地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项,后人称之为地税或田赋。……
‘赋’字从贝从武,从文字学来看,这种造字方式表明它的本义既与财物有关,又与军事有关。但是根据历史事实分析,赋的这种寓义是后起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赋’具有征收军需物资的意义,应该是西周后期才出现的,而且它的征收也是以井田制为基础的。……
当土地税采取实物形态而独立之后,力役的内容单纯化了,就是兵役和徭役。”
——陈明光《中国古代的纳税与应役》
6.《中国古代的告状与判案》
古人怎么打官司?击鼓鸣冤、拦轿陈情?
非也
从检验自身是否具备告状资格
到等待判词公布、刑罚执行
你需要一本《中国古代的告状与判案》
状纸、讼师、当朝律法……
古代打官司,照样一个都不能少
荐 语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告状与判案的主体、程序和结果,让读者能对真实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对古代讼师的介绍,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致力于还原讼师在历史上的真实状态,故事精彩,妙趣横生。
摘 录
生活在古代,遇到困难想打官司怎么办?请律师、找证据、查法条……错!古代诉讼第一步,是先检验自己是否“有权告状”:
“……并非所有的被害人都有权告状,不许告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奴婢无权告主人,这充分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压迫和等级的不平等。在奴隶社会中,奴隶根本没有人身自由。……
第二,通常情况下亲属不得相告,尤其是晚辈无权告发长辈。古代社会是以家庭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为了维护这种关系,法律明确规定,除了少数几种严重的犯罪如谋叛、杀亲等以外,亲属之间对犯罪可以互相隐瞒,而不应告发或作证。……
第三,80岁以上的老人、10岁以下的儿童和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一般无权告状,妇女告状也有许多限制。因为这三种人受生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具有控告犯罪的能力。法律又规定这三种人犯一般的罪是不予论处的,如果让他们充当告诉人,那么发生诬告需要反坐时就无法治罪。……”
——吕伯涛 孟向荣《中国古代的告状与判案》
7.《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从这里开始了解乡土中国
了解古代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
了解古代最底层人民的日常
2018中版好书榜3月好书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朱陈村》白居易
荐 语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古代乡里生活的研究,主要从古代乡里结构及其行政组织、乡间结拜和结社、乡里互助与互救、乡里争讼与械斗、乡里自保与防御、乡里教育、乡村信仰与迷信、乡里文艺活动等八个层面进行论述。
摘 录
“从行政建制来说,乡和里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若干里组成乡,若干乡形成县。但乡和里并不是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它是由家庭组合的村落构成的。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就是一里,有的地方一个村落分成若干个里。何谓村落?据成书于明正德元年(1506)王鏊撰《姑苏志》卷18《乡都》解释说“若郊外民居所聚谓之村”,这就是说城邑之外的广大乡村居民的聚居点就是村落。中国古代乡村居民都习惯于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定地域之内,几户、几十户、几百户乃至上千户的居民,比屋而居,烟火连接,组成一个村落,正如宋代陆游诗所吟,‘数家茅屋自成村’,‘数家鸡犬自成村’。”
“中国历史上,乡和里一般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乡里是人们的一个最基本的活动范围,乡里生活是古代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心。”
——雷家宏《中国古代的乡里生活》
还有更多“中国古代生活丛书”系列好书即将出版:
《中国古代的行旅生活》
《中国古代的工匠》
《中国古代的民间娱乐》
《中国古代的人际交往礼俗》
《中国古代的乞丐》
《中国古代的僧人生活》
《中国古代的游侠》
《中国古代的士族》
《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
《中国古代的庙会》
《中国古代的育儿》
《中国古代的道士生活》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的江湖骗子和骗术》
《中国古代的养生》
《中国古代的家具》
《中国古代的邮驿》
《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
《中国古代的士兵生活与征战》
《中国古代的师爷》
《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
《中国古代的家》
《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
《中国古代的恶霸》
《中国古代的商人》
《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
《中国古代的婚姻》
《中国古代的祭祀》
《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气功》
……
敬请各位读者期待!
《中国古代的行旅生活》
《中国古代的工匠》
《中国古代的民间娱乐》
《中国古代的人际交往礼俗》
《中国古代的乞丐》
《中国古代的僧人生活》
《中国古代的游侠》
《中国古代的士族》
《中国古代的市场与贸易》
《中国古代的庙会》
《中国古代的育儿》
《中国古代的道士生活》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中国古代的江湖骗子和骗术》
《中国古代的养生》
《中国古代的家具》
《中国古代的邮驿》
《中国古代的平民服装》
《中国古代的士兵生活与征战》
《中国古代的师爷》
《中国古代的饮茶与茶馆》
《中国古代的家》
《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
《中国古代的恶霸》
《中国古代的商人》
《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
《中国古代的婚姻》
《中国古代的祭祀》
《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气功》
……
敬请各位读者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